書寫漢語的另一種方式——表音方塊字「補字」的誕生 | 不輟集

書寫漢語的另一種方式——表音方塊字「補字」的誕生

目錄
  1. 1. 引子
  2. 2. 補字
    1. 2.1. 設計原則
    2. 2.2. 聲母
    3. 2.3. 韻母
      1. 2.3.1. 韻頭(介音)
      2. 2.3.2. 韻腹
      3. 2.3.3. 韻尾
    4. 2.4. 聲調
    5. 2.5. 書寫
      1. 2.5.1. 書寫規則
      2. 2.5.2. 漢字、補字及注音
  3. 3. 用例
    1. 3.1. 替代生僻字及擬聲字
    2. 3.2. 方言用字
    3. 3.3. 外語借詞
  4. 4. 參考

注意:本文中的「漢語」指代普通話、閩南語、粵語、客語、吳語等等所有方言的集合。「漢語拼音」指代普通話拼音,不包括其他方言。「台羅拼音」指代閩南語台灣話羅馬字拼音。「粵語拼音」指代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

引子

漢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是中華大地乃至鄰國如現今的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的主流書寫形式,儘管這片大地上的人們說著不同的方言。

如今漢字依然是中華大地的主流,而鄰國在二戰後普遍採用了新創制的表音文字,如日本的假名、朝韓的諺文、越南的國語字,間或夾雜些許漢字。

無疑,各種語言都應該有恰當的書寫形式,以便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鄰國採用他種書寫形式,除了民族國家的因素外,必定是其語言中有跟漢字不相適應的地方。

拿日本來說,其語言文法本來就跟漢語不一樣。在沒有漢字傳入之前,他們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文化;漢字傳入後,才有了紙面上的紀錄,但終究是「言文殊途」。例如:「私」在漢語中是個單音節詞,有「我」的意思;而日語中表達「我」含義的詞卻是多音節詞,讀作「watashi」。在日本發明假名之前,表達「我」是借用漢字「私」表示;發明假名之後,表達「我」就可以直接寫作「わたし」。

  • 漢語拼音:
  • 漢語漢字:
  • 日語羅馬字: watashi
  • 日語漢字:
  • 日語假名: わたし

可見,假名既能準確地表音,又能與漢字書寫和諧。實際上,假名就是從漢字中簡化而來的,平假名脫胎自草書,而片假名取自楷書。

有了假名之後,日本雖然也陷入了廢止漢字的爭論中,但最終漢字、假名混寫成了主流。漢字和假名形成了一種互補的關係。當使用漢字書寫困難時,改用假名;當使用假名表意模糊時,改用漢字,又或者使用漢字並加註假名的方式進行書寫。

我所暢想的也是這樣一種既能準確表音、又能在書寫上與漢字相協調的表音方塊字,對於各地方言中難以使用漢字書寫的部分、或者一些外語借詞,不妨使用該表音方塊字進行書寫。

這樣不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漢字及其背後承載的文化,還能有效記錄和傳承各地方言,快速吸收外語詞。不僅如此,各地方言使用者還可以自由流暢地表達各自的方言,漢語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基於此,一種漢語表音方塊字在我腦海中醞釀而生,暫且命名為「補字」,其用意在於與漢字互補,共同作為漢語的書寫形式。

補字

設計原則

漢語總是一字一音的,補字的設計也不外如是,一個補字發一個音。

漢語中的音節包含三個部分:聲、韻、調。聲相當於英語中的輔音,韻相當於英語中的元音,調是漢語獨有的,即四聲八調(普通話中僅保留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潮州話中保留了完整的四聲八調)。

民國時期創制的注音符號使用章太炎發明的「紐文」、「韻文」來給國語注音,後面也發展支持了閩南語、粵語等,但其設計目的不是作為文字,並且結構比較零散,對方言的支持也不佳,難當文字的重任。

只有能將聲、韻、調完整地表達在一個方塊中,並且書寫流暢、美觀、有所變化,才是理想的與漢字互補的表音方塊字——補字。

總而言之,補字的設計應該滿足以下原則:

  1. 在方塊內表音,將聲、韻、調完整地表達在一個方塊中。
  2. 美觀,書寫流暢並且有所變化,既要避免複雜機構,也要避免單一結構的審美疲勞。
  3. 和而不同,既要與漢字相協調,又要避免跟漢字「撞衫」,要具備一定的辨識度。

聲母

補字的聲母採自漢字獨體字或合體字的偏旁及部分注音符號。

補字聲母 來源 國際音標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粵語拼音 結構
漢字「匕」 p b p b 上下
漢字「票」的上部 p ph p 上下
漢字「亡」或「忘」的上部 b - b - 左右
漢字「盟」的底部 m m m m 上下
注音「ㄈ」 f f - f 包圍
漢字「刀」 t d t d 上下
漢字「土」 t th t 上下
漢字「女」或「娘」的左部 n n n n 左右
漢字「力」 l l l l 上下
漢字「工」 k g k g 上下
注音「ㄎ」 k kh k 左右
漢字「牛」 g - g - 左右
廿 漢字「黃」的上部 ŋ - ng ng 上下
注音「ㄏ」 x / h h h h 包圍
注音「ㄐ」 t͡ɕ j tsi - 左右
漢字「情」的左部 t͡ɕʰ q tshi - 左右
漢字「入」 d͡ʑ - ji - 上下
漢字「日」 ʐ / ɻ r - - 上下
漢字「鄉」的左部 ɕ x si - 左右
漢字「止」 ʈ͡ʂ zh - - 上下
漢字、注音「ㄔ」 ʈ͡ʂʰ ch - - 左右
漢字「尸」 ʂ sh - - 包圍
漢字「子」 t͡s z ts z 左右
注音「ㄘ」 t͡sʰ c tsh c 左右
漢字「熱」的底部 d͡z - j - 上下
注音「ㄙ」 s s s s 上下
注音「ㄧ」 j - - j 上下
漢字「八」 w - - w 上下

注:

  1. 粵語拼音中的「gw」/ 「kw」可右「g」/ 「k」與「w」組合而成,即「工」 /「ㄎ」 與「八」的結合。

韻母

國際音標中元音部分嘴唇的開口度、圓扁、和發音的位置,劃分成以下的元音。如下圖所示:從上到下,開口越來越大;從左到右,發音位置越來越後;成對出現的元音,左邊是扁嘴,右邊是圓嘴。

vowels

補字中的韻母大致從上面的「一」到下面的「口」的小篆,筆畫約來越圓潤並逐漸變成「口」的小篆。

元音

韻頭(介音)

補字韻母 國際音標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粵語拼音
i / j y [i] i [i] j [j]
u / w w [u] u [u] w [w]
丨丨 y / yː yu [y] - yu [yː]

韻腹

補字韻母 來源 國際音標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粵語拼音
(「口」的小篆) 「口」的小篆,張大嘴巴aaa ä / a / aː a [ä] a [a] aa [aː]
(倒立的「口」的小篆) 倒立的「口」的小篆 ɐ - - a [ɐ]
就是「O」的形狀,「零」的另一種寫法,「日」的古字 o / ɔ / ɔː o [o / ɔ] oo [ɔ] o [ɔː / o]
漢字「口iu」,發音位置靠前且扁唇的「〇」 e / ɛ / ɛː ㆤ / ㄝ ê [ɛ] e [e] / ee [ɛ] e [ɛː / e]
漢字「夕」,見「多」「舞」「碗」 ə / ɤ / o e [ə / ɤ] o [o / ə] -
(「廿」底部圓滑) 「廿」底部圓滑 œː - - oe[œː]
廿 漢字「廿」 ɵ 廿 - - eo [ɵ]
「一」的發音 i i [i] i [i] i [iː / ɪ]
丨丨 國際音標中「y」就是扁唇的「i」,見「非」「業」 y / yː ü [ü] - yu [yː]
國際音標中「u」就是發音位置靠後的「y」。見「兌」「喜」「只」 ü / u / uː u [ü] u [u] u [uː / ʊ]

韻尾

補字韻母 來源 國際音標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粵語拼音
見「又」「友」 -n -n -n、-t -n、-t
「又」鼻化,見「刈」、「艾」 ~ 末尾加個豬尾巴 - -nn -
見「放」「處」「變」 -ng -ng、-k -ng、-k
(「又」末尾加一撇) 「又」末尾加一撇,閉口的「n」 -m - -m、-p -m、-p

注:

  1. 雙元音、三元音用上面韻頭、韻腹和韻尾的組合表示。
  2. 書寫時「攵」可以拖長到調的位置,就像「處」的寫法一樣。

聲調

聲調

注:

  1. 不區分陰陽的調,一律採用陰調表示。普通話中只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用陰上記錄)、去聲(用陰去記錄)。
  2. 陰平、陰上、陰去來自「非」字筆順。
  3. 陽平來自「水」的右邊,陽上來自「卜」,陽去就是「卜」加多一點。
  4. 入聲短促,因此有折,來自注音符號「ㄑ」,也可以認為是「腦」的筆順。
  5. 粵語中陰入分為「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採用「ㄑ」+豬尾巴,還有 「ㄑ」 表示。

書寫

書寫規則

  1. 基本上左邊是聲韻、右邊是調。
  2. 聲韻的結構依照聲母的結構而定,如聲母常用於漢字的左右結構的偏旁,那麼聲韻就是左右結構。同理推導即可。
  3. 韻母一般是上中下結構。
  4. 聲母非零聲母、非左右結構偏旁時,如有韻母較長時可將韻尾獨立成為一個中間結構,以避免韻母結構冗長造成的書寫不變和結構不穩定。
  5. 聲調一般不能省略,以便從視覺上與漢字區分。
  6. 補字可以打散成左右結構,用於注音,此時陰平調可以省略。

漢字、補字及注音

以「春眠不覺曉」為例:

  • 普通話補字:

  • 國語注音:ㄔㄨㄣ ㄇㄧㄢˊ ㄅㄨˋ ㄐㄩㄝˊ ㄒㄧㄠˇ

  • 閩南語補字:

  • 閩南語注音:ㄘㄨㄣ ㆠㄧㄢˊ ㄅㄨㆵ ㄍㄚㆻ ㄏㄧㄠˋ

用例

替代生僻字及擬聲字

生僻字及擬聲字不如使用補字來的簡單方便和準確。補字本身就是表音字,在擬聲方面簡直是得天獨厚。

如:普通話「橐橐」(形容步履聲)可用補字表示為:

橐橐-普通話補字

方言用字

漢語諸多方言中有經常會遇到有音無字可寫的情況,現在有了補字就可以順暢表達了。粵語不用再去造什麼「口」為偏旁的字了,閩南語、吳音也不用再去找什麼罕見字了。

如:潮州話中表示浪費的詞(白話字為 tak-nn̄g)無漢字可書寫,可用補字表示為:

tak-nn̄g-潮州話補字

外語借詞

外語詞,包括外國的人名、地名再也不用想破腦袋看怎麼轉成漢語詞了,直接一個使用補字借音,立即搞定。漢字繼續保持他原本的含義,再也不用借音來表示外語詞了。

如:英語人名「Billy」,以前用「比利」表示,但「比」和「利」有其本來的含義,是借了音來表示「Billy」,現在不妨用補字表示為:

Billy-普通話補字

參考

  1. IPA Chart
  2. 常用漢字 - 維基百科
  3. 日語 - 維基百科
  4. 諺文 - 維基百科
  5. 國語字 - 維基百科
  6. 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7. 粵拼方案 - Jyutping
  8. 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 - 維基百科
  9. 注音符號
  10. 臺灣方音符號
  11. 粵語注音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