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於1781年寫的(1787年再版),在世界上影響深遠,與他寫的另外兩本《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合稱三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出版後,頭幾年根本沒人讀懂,因為這本書實在太枯燥無味了,甚至還被誤讀。即使是現在,要讀懂這本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人閱讀的是商務印書館2011年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著。譯文頗有古意,非常簡練,需要慢慢讀、重複讀,不然很容易陷入迷霧。
本書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先天綜合命題如何可能,又可分為四個問題:
- 純粹數學如何可能?
- 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
- 視為自然傾向的玄學(形而上學)如何可能?
- 視為學問的玄學(形而上學)如何可能?
什麼是先天綜合命題?
「先天」是跟「後天」或者說「經驗」相對的。離開一切經驗而能獨存的知識,康德稱之為「先天知識」,進一步地,未雜有經驗事物的先天知識,稱之為「先天純粹知識」;反之,從經驗中得出的知識,則是經驗知識。康德認為我們的認知是從經驗開始的。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形成表象,再經由我們的悟性處理成為經驗知識。但是並不意味著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中來的。
「先天知識」或稱「先驗知識」是嚴格普遍的且在思維時認為是必然的;「後天知識」或稱「經驗知識」則是假定的,比較普遍的,偶然的。
「綜合命題」也稱之為「綜合判斷」,是跟「分析命題」相對的。分析命題就是在一個包含主賓關係的命題中賓的概念是包含在主的概念中的,例如:紅花是紅的。明顯「紅的」是包含在「紅花」的概念中的,是對其的說明,沒有新的知識。綜合命題是則是賓的概念是不包含在主的概念中的命題,例如:一切事物皆有重量。「重量」的概念並不包含在「一切事物」的概念之中,是對「一切事物」內涵的擴大。當然這個綜合命題是錯誤的,學過物理的都知道「失重」是怎麼一回事。
「一切發生之事都有其原因」這是一個「先天綜合命題」,「原因」是我們無法感受的,因而不可能從經驗中獲取,是「先天」的,且「原因」的概念並不包含在「一切發生之事」的概念當中,所以是「先天綜合命題」。
「一切事物皆有重量」這是一個「後天綜合命題」,「重量」明顯是從經驗得來的知識,是「後天」的,且「重量」的概念並不包含在「一切事物」的概念當中,所以是「後天綜合命題」。
康德認為「先天綜合命題」很重要,是科學的根基,是嚴格普遍、必然且擴大的(不是說明的)知識。
純粹數學的所有命題都是先天綜合命題,例如代數學中的「7+5=12」,「12」的概念並不包含在「7+5」之和的概念中,因而是綜合的;而「7+5=12」能離開一切經驗獨存,是普遍且必然的,是先天的。又如幾何學中的「兩點間之直線為最短線」,「長短」的概念並不包含在「直線」的概念中,因為是綜合的;而「兩點間之直線為最短線」是普遍必然的,是先天的。
純粹自然科學之原理包含先天綜合命題,例如: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反作用力」的概念並不包含在「作用力」的概念中,因而是綜合的;而此原理康德認為是必然而普遍的。
玄學,或稱之為形而上學,研究三大主題:神、自由和靈魂不滅。康德認為玄學尚無成就,他想探討是否能將玄學發展成類似數學和自然科學那樣的學問。
康德認為原初的綜合命題不是通過矛盾律得出的,而是從直觀中得到認知的。矛盾律是傳統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指的是兩個相反或矛盾的命題,無法同時成立。像「7+5=12」,我們並不是排除了所有的其他可能而得出的,而是直觀上就知道如此。
「純粹理性」也稱之為「悟性」,是我們絕對地先天地知道一切事物的原理;「批判」即審視、研究。說白了這本書就是審視人類認知,有沒有局限性,靠不靠譜。
康德提出的「純粹理性批判」包含「先驗原理論」和「先驗方法論」,「先驗原理論」又可細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理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