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中的「漢語」指代普通話、閩南語、粵語、客語、吳語等等所有方言的集合。「漢語拼音」指代普通話拼音,不包括其他方言。「台羅拼音」指代閩南語台灣話羅馬字拼音。「粵語拼音」指代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
引子
漢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是中華大地乃至鄰國如現今的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的主流書寫形式,儘管這片大地上的人們說著不同的方言。
如今漢字依然是中華大地的主流,而鄰國在二戰後普遍採用了新創制的表音文字,如日本的假名、朝韓的諺文、越南的國語字,間或夾雜些許漢字。
無疑,各種語言都應該有恰當的書寫形式,以便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鄰國採用他種書寫形式,除了民族國家的因素外,必定是其語言中有跟漢字不相適應的地方。
拿日本來說,其語言文法本來就跟漢語不一樣。在沒有漢字傳入之前,他們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文化;漢字傳入後,才有了紙面上的紀錄,但終究是「言文殊途」。例如:「私」在漢語中是個單音節詞,有「我」的意思;而日語中表達「我」含義的詞卻是多音節詞,讀作「watashi」。在日本發明假名之前,表達「我」是借用漢字「私」表示;發明假名之後,表達「我」就可以直接寫作「わたし」。
- 漢語拼音: wǒ
- 漢語漢字: 我
- 日語羅馬字: watashi
- 日語漢字: 私
- 日語假名: わたし